大昭寺是一座藏传释教庙宇,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记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该庙宇在藏传释教中具备至高无尚的位置。大昭寺制作时曾以山羊驮土,因此最后的佛殿曾被定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开创人宗喀巴巨匠为称道释迦牟尼的好事,调集藏传释教各派僧众,在庙宇停止了传昭大法会,后庙宇更名为大昭寺。也有概念以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代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大昭寺内保管有大批名贵文物,为藏学研讨供给了丰硕的素材。另外,在大昭寺门前广场上成立的唐蕃会盟碑见证了汉藏国民的深挚友谊,种痘碑(为记念清代乾隆年间中间当局向西藏国民教授种痘体例以防治天花所立)则见证了中间当局对西藏国民的关切。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间位置,八廓街恰是环绕大昭寺而睁开。大昭寺在藏族民气中的位置并不亚于布达拉宫,它也是游人到西藏必游的景点之一。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记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履历代补葺增建,构成复杂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高4层,镏金铜瓦顶,光辉壮观,具备唐朝建筑气概,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泥像。
大昭寺是西藏严重佛事勾当的中间。五世达赖喇嘛成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当局的机构便设于寺内,首要集合在天井上方的两层楼四周。良多严重的政治、宗教勾当,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停止。
大昭寺殿高4层,全数建筑金顶、斗拱为典范的汉族气概。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款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摆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显现尼泊尔和印度的气概特色。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建筑图》,另有两幅明朝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释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难堪得的艺术珍品。